的決定》自去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以來,民辦教育領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或趨勢,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這是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的2017中國民辦教育西湖論壇發(fā)出的倡議。
據(jù)與會的專家、學者梳理當前民辦教育發(fā)展熱點問題說,部分地區(qū)的民辦幼兒園每月保育費上漲幅度大;某橫跨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的民辦學校赴香港申請上市,其財年報表顯示近三年毛利率維持在45%-50%之間,凈利率在35%左右;一家機構擬籌集200億資金去各地收購幼兒園;資本市場把一些民辦教育機構作為對賭投資對象,在二級市場進行“一進一出”的交易等。
對于這個新動向,新修改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沒有明確界定“行與不行”,但是參加中國民辦教育西湖論壇的有關專家認為,這些屬于“灰色地帶”,建議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和資本市場不要挑戰(zhàn)教育行政部門。
“對市場資本進入學歷教育機構持謹慎態(tài)度。”在本次論壇上,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說,民辦教育事業(yè)屬于公益性事業(yè),民辦學校收取的費用應當主要用于教育教學活動、改善辦學條件和保障教職工待遇,所有學費收入納入專戶、專賬進行監(jiān)管。
據(jù)參加此次論壇的有關專家分析,民辦教育舉辦者的利益設計為,對資產的分類登記和確權,無形資產評估和權屬分割,確定補償和獎勵額度,以及尋求多種形式的回報等。他們將發(fā)揮舉辦者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搭建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博弈平臺。
民辦學校舉辦者比較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把民辦學校建設納入有關規(guī)劃,政府提供多大額度的財政支持,落實何等程度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能否平衡體制內外教師社會保障待遇差距,制定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的機制和標準,是否會把營利性教育服務作為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組成部分制定產業(yè)政策,會不會對營利性教育市場實行有效監(jiān)管,保證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等。
“在各種社會資源爭取和博弈過程中,民辦學校的學生和家長沒有代言人。”在杭州參加此次論壇的專家建議,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作為穩(wěn)定責任和改革風險的承擔者,在依法行政的同時,必須擔當起維護民辦學校學生和家長權益的角色,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受到資本和市場的損害。
來源:中青在線